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涂山大禹传说
“涂山大禹传说”是怀远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它在怀远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许多传说家喻户晓,流传深远,有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涂山大禹传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舞剧《大禹》(图片提供: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舞剧《大禹》(图片提供: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早在四千年前,怀远已是涂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广大劳动人民以朴实精炼的语言,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口碑记载,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土民情,创造出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大禹治水到此,聚涂山氏女为妻,并在禹会村召会天下诸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许多美好传说。“涂山大禹传说”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怀远人民中间口头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事。怀远人民用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就象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涂山大禹传说”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份。
垓下民间传说
“垓下民间传说”是安徽省固镇县垓下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二零一零年五月,“垓下民间传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羽雕塑(图片提供:韩金辉)
几千年来,固镇县劳动人民以高度的智慧、深刻的思想、朴实的语言,通过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方式,口碑相传,记录了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方风土人情,从而创造并流传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垓下民间传说”就是长期在垓下地区群众中口头流传的叙事体民间文学。
垓下遗址(图片提供:固镇县文化馆)
“垓下民间传说”就是长期在垓下地区群众中口头流传的叙事体民间文学。它以故事的形式、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一些在当地影响较大的人、事、物,有褒有贬,爱憎分明,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和美好的寄托。它源于生活,但又突破局限,甚至包含着相当的不尽合理和超出真实的成份,甚至有较多的神化意识,从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垓下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成为一种独特的口头传承文化,使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传说甚至家喻户晓,有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
相关书籍(图片提供:韩金辉 )
涂山禹王庙会
“涂山禹王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涂山禹王庙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登涂山赶庙会(图片提供:韩金辉)
大禹治水会诸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此后,先民们便有了缅怀大禹的祭祀活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过涂山,命立禹庙,以镇涂山。”故有庙发展到祭祀大禹“水土平治,万物生长”的“涂山禹王庙会”。“涂山禹王庙会”在一千多前的唐宋时期已形成规模。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苏东坡过涂山,作《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就描述了数万人登山赶会的盛况。
怀远禹王庙(图片提供:怀远县文化馆)
1、官祭厉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天保宫和城隍庙,自此官府皆清明于厉坛祭城隍神,守土官率僚属备牲礼羹饭,宣读御制祭文,行二跪六叩礼,八人抬绿顶大轿请城隍出巡。
2、民间祭祖:民间祭祀主要是家庭或家族祭祖、缅怀先辈。
3、文艺演出:庙会文艺演出,如民间小调演出,以演唱、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文娱体育活动:庙会期间,民间有舞龙、舞狮、斗鸡、放风筝、踏青、插柳、荡秋千、拔河等活动。
5、商贸交流:庙会的工艺品交流有桃木刻件,泥土做的彩鸡小响器,竹木削制的哨子、小推车等儿童玩具。
清明庙会
“清明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是淮河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和充分展现民族精神的庙会。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清明庙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清明节巡出隍城(图片提供:五河县文化馆)
据民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五河渡口遇难时,因五河城隍营救有功,就特封他为忠佑王。为庆功受赏,清明这天用一顶绿色大轿,八人抬着城隍在街上巡游,供人瞻仰。此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热闹非凡。年年如此,时间久了,清明这天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清明会。
清明庙会上表演五河民歌联唱(图片提供:五河县文化馆)
清明前,城里各行各业就组织自己传统节目,扎灯制艺,各献所长,争奇斗艳,媲美竞胜。特别是歌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旱船在“清明庙会”中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歌舞形式。人们把旱船扎得五颜六色,壮丽美观。船中装有灯烛,女演员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随着伴奏的胡琴笛子等乐器声和男演员歌声、钱杆子声,旱船前俯后仰,左右旋转。舞龙是“清明庙会”中特有的技艺。龙身长十多节,龙头高昂,目光炯炯。狮子舞也是“清明庙会”主要节目之一,以狮子争绣球最为热闹,一人拿着绣球在前逗引,两狮蹦耸跳跃,时滚时抱,争夺不休,灵活多姿,表演精彩。
杨氏微雕
微雕也称牙雕、微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相映成趣。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杨氏微雕”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双敦文化,出土的陶器有精美的雕刻符号,据今有7300年。特殊的地理特点,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杨氏微雕”独特的审美特征。“杨氏微雕”一脉相承,系杨大可、杨其鹏、杨洋三代人微雕作品的统称。
“杨氏微雕”是通过家传身受来传承的超视觉艺术。“杨氏微雕”继承中国传统书画,讲究精、微及艺术性,不光一味临摹,创新刀具、开发新品,可在6-7度的硬质材料上雕刻,尤其珍珠与和田玉的雕刻,突破数千年来雕刻技艺,在坚硬的材料上表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韵味,进而提升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
浅绛彩瓷画
“浅绛彩瓷画”是极富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她以中国传统书画技法在瓷器上创作书画,集诗、书、画、印、瓷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书画与陶瓷这两大国粹的亲密邂逅。二零一七年十一月,“浅绛彩瓷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浅绛彩瓷画”产生于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绪朝,由安徽籍书画家参与景德镇瓷器绘画而逐渐发展成熟,后流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由于早期浅绛彩瓷画作者多为安徽文人书画家,其绘画技艺明显区别于景德镇传统瓷画技法,而颇具安徽新安画派设色淡雅、格调高妙之特色,深合传统文人浅绛画法之神韵,故后人遂以“浅绛彩”命名此类瓷画作品。浅绛彩瓷器创作因其最早的作者多为文人,故以文房类瓷器和陈设瓷器为主。随着市场的需求,产品逐渐增多,一些红店作坊也开始绘制日用瓷器。瓷器造型包括笔筒、笔洗、瓷板、尊瓶、帽筒、碗盘、温锅、盆罐等。“浅绛彩瓷画”有花鸟、山水、人物、清供几类,同时多配以书法和印章,使整个瓷器诗书画印与瓷器造型相得益彰。由于带有浓厚的安徽新安画派艺术特色,故设色淡雅、格调清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淮河琴书
“淮河琴书”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阜阳市阜南县等地区的传统琴书艺术。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淮河琴书”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吴舜英老师演出旧照(图片提供:蚌山区文化馆)
“安徽琴书”即“淮河琴书”最初是受山东琴书的影响,从紧邻山东的淮北,苏北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的,开始并没有安徽琴书一说,统称为“扬(洋)琴”。1958年,14岁的琴书演员吴舜英,代表安徽省参加了首届全国曲艺会演,当时报的演出形式依然是“扬琴”。此后,她不断的在艺术实践中对这门艺术进行发展创新,丰富了“扬琴”的艺术唱腔,将富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唱腔巧妙的揉进琴书的演唱中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同时,在琴书前面冠以安徽二字,推出了“安徽琴书”这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并逐步得到业内同行和公众的认可。
吴舜英老师演出照(图片提供:张建生)
“安徽琴书”即“淮河琴书”的演唱形式与其他琴书的演唱形式基本相同,分为以下几种:1、单口琴书:这种形式比较常见,由演唱者敲琴打板,并配有乐队伴奏。2、对口琴书:对口琴书由两个人演唱,并互为伴奏。3、三人琴书:这种形式与对口琴书类似,即都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由演员(伴奏员)分担不同的人物进行表演。4、琴书联唱:采用多人集体演唱,每人分担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人物,即有领唱,又有对唱、联唱和合唱。
端公腔
“端公腔”又称端公神调或唱阴阳戏,是流传于安徽省怀远县的一种传统曲艺。二零零八年十二月,“端公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辟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现形式。据老艺人推算,“端公腔”从清代中期已经形成,清末至民初为鼎盛时期。
省级传承人葛松接受采访(图片提供:怀远县文化馆)
端公腔演出照片(图片提供:张建生)
“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如年头岁尾、端午中秋、婚嫁喜庆等。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因之,唱端公腔俗称“靠壁”。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动鼓柄,铁环叮当有声,和谐悦耳。“端公腔”兴盛时期,每逢冬闲取暖,夏夜纳凉之时,男女老幼相聚一处,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余家皮影戏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余家皮影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余家作为皮影戏世家,代有传人。民国时期余运身、余运兰、余运太跟随父亲学艺、从事皮影戏艺术生涯。1947年来到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老西游场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其独特流派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成为地方一绝。
时至今日,皮影戏世家传人余家坤、余其华在抓紧对“余家皮影戏”拯救、挖掘,于2002年8月16日,将沉寂20多年,古老艺术皮影戏又与群众见面了,安徽电视台,《东方纪事》栏目,上海铁道部华东旅行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余家皮影戏”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内容十分丰富。由艺人操纵皮影(影人)通过灯光影像投映到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余家皮影戏”的操纵。技巧高超、操作皮影(影人)穿山跳涧、如复平地给人一种腾云驾雾、钻天入地之感。
在皮影的制作上,无论是前期所用纸的纸质制品,还是到近代的驴皮制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余家班前辈们,认真总结出皮影的制作,“制皮(熟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上油”等工序,创造出了特殊的,推皮走刀技法。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起源于安徽省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是淮河中游两岸群众喜爱的剧种,广泛流传于五河、凤阳、定远、嘉山、怀远、灵璧一带。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卫调花鼓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卫调花鼓戏”因发源于长淮卫镇而得名,又称“凤阳花鼓戏”。它与花鼓灯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姊妹艺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乾隆年间,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形成了“卫调花鼓戏”。
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在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表演形式上,沿袭了花鼓灯“小花场”的样式,先由兰花与鼓架子对舞一段,然后再进行演唱。文场戏以唱为主,武场戏则主要以舞蹈功夫为主。演出无弦乐伴奏,只有锣鼓。俗称“锣跟人,人跟鼓”。在起腔前,先打一段锣鼓做引子,结束句前,再打一段锣鼓做过门,唱腔结束,也用锣鼓做结束。
“卫调花鼓戏”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均分、善叙述。伴奏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为帮衬”。
仲兴皮影
“仲兴皮影”是淮北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等进行表演,属于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二零一四年三月,“仲兴皮影”被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仲兴乡历史悠久,相传是汉代丞相的封地,自古商贸云集。仲兴也是“众姓”的谐音,为不同姓氏居住地,文化氛围浓厚,“仲兴皮影”就是当地众多文化艺术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自明清开始流行,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仲兴皮影”和其他皮影戏大同小异,都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等进行表演。表演至少要有三个人,有老生、小生、花腔唱腔等民间小调,也称“九腔十八调”,其中一人负责乐器演奏并且也要演唱,另外一个人负责挑人物等、同时也要演唱,还有一个
人随时准备为演奏者燃放枪火等武斗场景和维修损坏的皮影人搞这种服务等、有时也要唱。场景热闹,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受百姓喜爱。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创造出各种拳式。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心意六合拳”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心意六合拳”自明末清初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的进程和十余代人的承袭和传播。逐渐形成了河南派、河北派、山西派三大主要流派。安徽的“心意六合拳”由河南派第七代传人宋国宾大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传授,弟子众多,现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几代习武人的努力,使该拳种在我省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都有老师在传授宋氏“心意六合拳”。
心意,即以心化意,以意化形,练其形,悟其意,心意合一,灵空万变,意不仅是精神和思维,还有动意,即技击之意,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看人如蒿草,心意随心所欲也。
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四把捶在心意六合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蚌埠的四把捶注重练四把劲,即头上一把,肩上一把,手上一把,足上一把,这四把劲。演练四把捶静如山岳,动则崩翻,攻防兼备,柔中寓刚,瞬息万变。
“十大形”即龙、虎、鹰、鹞、熊、鸡、马、燕、蛇、猴。“十大形”特别强调速度和寸劲,它以稳、准、快、狠着称。
钱杆舞
“钱杆舞”是分布在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的传统民俗舞蹈。二零零八年十二月,“钱杆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城关镇是五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泗洪县和嘉山县接壤,南临淮河与朱顶镇为邻,西临头铺镇,北临怀洪新河与双忠庙镇隔河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不同文化的碰撞,孕育产生了民间舞蹈——“钱杆舞”。“钱杆舞”既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整、具有典型
民间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钱杆舞”原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多人并有背景音乐伴奏和演唱的综合性艺术品种。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场面欢快、流畅,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旱船舞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旱船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五河县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丰富了“旱船舞”的表演形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本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旱船舞”就是用旱船作道具来为广大群众演出,它不受舞台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只要有场地就可演出。旱船分单人舱和双人舱。
单人舱的表演方式是一人驾船,两人撑船,一人掌舵。双人舱旱船是两人驾船,演员多少根据剧情需要而定。“旱船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活泼生动,表演者通过撑船、划船、顺风行船、逆风行船、掌舵、晃船、数码头、耍戗等细腻的表演动作和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旱船舞”的表演活龙活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独杆轿
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就是以独杆作轿,大不同于一般的舆轿。此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二零一四年五月“独杆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濠城古名垓下(今固镇县濠城镇),建有着名的史前和秦汉古城。西汉初设洨国,后为洨县,作为县城所在地的洨城(现名固镇县濠城镇),存留了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明初以后,官府从山西等地大量移民,人口逐渐增多,市面繁荣,建有多座庙宇。并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另加2-4名操纵轿杆者。表演的主角有两名:一为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身着官服袍带,乌纱朝靴,八字翘须,三花脸,一手持扇,一手持书,手舞足蹈,神气十足,趾高气扬,丑角形象。另一为最前鸣锣开道者,口中念念有词,诸如“四老爷大驾在后,百姓人等一律回避,挡道者剥皮抽筋”之类的恫吓话语。另两名配角为衙役,各持“肃静”、“迥避”的清道牌,紧随开道者之后,以渲染气氛,帮助清道。
打铁舞
“打铁舞”是沿淮地区优秀的民间舞蹈之一,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零一七年十一月,“打铁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五河地处淮河岸边,勤劳智慧的人们根据打造船锚、生产工具等动作创编了“打铁舞”,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明快,充满阳刚之气,以“打铁”为主要内容,舞蹈的主体动作突出了“打”,双手做的是拍打的动作,在身上打出炫丽的铁花,口里唱得是打铁歌谣,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在农闲时,在节日里,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盛行乡里。
“打铁舞”是纯男性的舞蹈,粗犷有力,充满阳刚之气。表演时,舞台灯光全灭,演员上身裸露,下穿短裤,每只手指缝里均挟有火煤,双手有节奏地拍胸打肩。此时,火花四溅,令人悦目。该舞富有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形象地表现了沿淮男儿打铁为民造福的景象和人们的崇敬之情。
舞蹈共分序幕(造型),起炉,打铁,锻焙,小憩,竞赛(高潮),庆功,尾声(造型)等八个段落,较好地展现了打铁人既艰苦、紧张,又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刻画出沿淮劳动人民不畏艰苦、奋力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临北狮子舞
“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淮河岸边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临北狮子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清末经过回民几代人的不断钻研,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富了狮子舞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临北狮子舞”,在我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其风格清新、舞蹈动作欢
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的恰如其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友好和谐;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四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勇猛、灵活、威风八面,同时又通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颇具有人情味,使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