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365大厅_365平台被黑_365bet扑克客户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发布日期:2022-06-23 10:59 信息来源: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浏览量: 【字体:  
 

花鼓灯


     花鼓灯是一种流行于淮河流域、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它把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二零零六年,“花鼓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八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鼓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夏代,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明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全流域。





花鼓灯由固定演出组织“灯班子”开展演出,“灯班子”一般由锣鼓队、演员、灯主组成。其中,锣鼓队由鼓手、大锣手、大钹手、小钹手、小锣手、脆锣手组成。演员由伞把子、鼓架子、兰花组成。灯主俗称“班主”负责演出组织工作。具体演出主要由开场锣、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后场小戏组成。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二零零八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河民歌《摘石榴》(图片提供:五河县文化馆)



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为中心,流行于淮河两岸广大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五河民歌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五河民歌手,创作出《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节目。




传承人王芹薛胜友演唱五河民歌(图片提供:曹亚江)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类型主要分为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五河特色。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泗州戏有“皖北黄梅”之称,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二零零六年,“泗州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州戏历史悠久,相传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当时的州治今泗县县城,辖境约今安徽泗县、五河、明光、江苏泗洪、盱眙)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

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